柳匠编织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织杯、盘等。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筐”。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筐萝、簸箕等。
宽甸柳匠编织技艺传承人于凤金从小在爷爷的影响与传授下,酷爱柳条编织,14岁跟随爷爷学习柳匠编织技艺,其作品主要包括土篮儿、鱼篓、拐筐、蚕筐、笸箩、簸箕等。主要特点是将过去实用型的柳编拓展与微处理成观赏型与装饰型的精小艺术品。其次在柳匠编织的作品上不涂漆、不着色,而是用各种材质的枝条本色编织初花纹各异的作品。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
由于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达,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冲击,掌握此项技艺的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极有失传的可能。